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施鵬飛演講
我把中國風電發展趨勢和政策跟大家做一個介紹,這個表已經說過了,說明我們中國在2010年已經在當年新增的裝機容量和累計的裝機容量都占到了世界第一位,成為真正的風電大國。在海上我們因為有了海上風電廠,所以也有了海上風電的項目。我們的制造商有四個制造商已經進到全世界的前十名。總體來講,2010年我們新增了1800多萬千瓦,累計達到了4400多萬千瓦,上網電量將近500億千瓦時,這是我們取得的成就。
這是前幾年發展的情況,但是我們的增長率現在可能是逐年下降的。因為我們的總量已經很大。但是我主要解釋一下這樣一個表,因為你們可能看到不同的裝機容量的數據來源,第一個是我們中國風能協會統計,客觀的一年內實際吊裝完沒有管它并網不并網。第二是我們現在叫做風電信息管理中心的,他提出一個建設容量,有可能跟網并上這樣的數據,去年新增1500多萬,累計3800多萬。第三是中電聯,去年新增1400多萬,累計將近3000萬這樣幾個大數。這個數反映了我們中國和國外不一樣,我們實際吊裝完的多,真正投入運行少,中間差了一千多萬。今年上半年,這個形勢有一定改變,我們投入商業運行一個月相當于新增100萬千瓦,相對吊裝就少一些,縮短這樣的一個差距,這是今年總的趨勢。
另外我們的制造業,剛才講了已經有四家進入前十名,我們已經能夠生產現在市場需要的風電機組,主要是1.5兆瓦這單機容量。現在2到3兆瓦也有批量生產,3.6、5兆瓦、6兆瓦的樣機已經下線,我們有很強的制造能力,這是中國的前十位制造商的情況。
前三位去年合計占到1000多萬,新增裝機容量,說明他們已經有很強的規模生產的優勢,但是技術和質量還有待提高。其余的制造商面臨很大壓力,現在我們統計還有70多家,各制造商正在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包括國外的,外資制造商他們有很豐富經驗,但是他們的價格比較高。所以目前在制造業是一個激烈競爭的這么一個環境,各個企業都在揚長避短,爭取在這個市場里頭能夠生存下來。
中國的制造業引進技術第一是通過許可證生產,第二和國外聯合設計來消化和吸收國外技術。第三步就是自己自主研發,完全自己設計,當然請國外來進行攪合。結果這三步,今天可以總體來說我們已經初步具備我們自主設計新的機型的能力。中國的風能資源都是北部、西部和我們的電力負荷不在一個地方,中國發展風電的主要思路是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這是中國風能資源的一個分布圖,資源好地方都在北部、西部,我們的負荷中心在東南部,中國就制定了8個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這個8個加起來到2020年總的裝機容量要達到1.5億千瓦,電量要達到3000億千瓦時。這是我們中國的一個主力,這是8個風電基地,還缺一個山東。而且將來這基地的電要通過特高壓輸電線送到東南部來。由于我們風電裝機裝的非常快,我們的電網現在成為主要的制約,主要原因是我們原來風發展規劃比較低。在05年以前我們主要靠進口機組,不知道我們國內有多大的生產能力,當時定的2010年只有500萬后來后改到1000萬,實際完成了4000多萬,這就變成了電網是一個大的制約的問題。
另外風電是一個間歇性的電源,如何在技術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如何讓電網來消納。這是甘肅750Kv高壓線的建設,可以在甘肅省內輸出,將來配合不光是輸出風電還有和火電配送。同時考慮有適合的抽水蓄能要增加這個環節。解決電網制約問題主要是整個電力系統,電源、電網、蓄能及復合配置綜合規劃。中國具有沿海很長海岸線,也具有較好的近海的風電資源分布,政府要進行海上風電的規劃。而且想通過海上風電特營權的方式,通過招標來選擇開發商,來摸清海上風電技術難度和實際發電成本。去年有一個100萬千瓦的招標,招標結果近海人民幣0.74元一個千瓦。現在由于我們海洋功能區劃沒有確定下來,方方面面很難協調,我們海上風電發展規劃也沒有確定下來,甚至我們去年幾個特意全中標項目原來定的廠址有所改變,所以總進度推遲了。在政策上中國主要是制定按不同地區風能資源情況一個固定上網電價,風能資源好最低是0.51元,0.54元、0.58元,其余資源差都是0.61元。這是一個分布圖,大家看顏色深的就是資源好的,就是0.51,顏色最淺就是0.61元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