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紅利下,清潔能源正在醞釀大幅躍進。
“十二五”規劃提出,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1.4%。
“這一約束目標的實現,必須從分子、分母兩個層面著手,既需增加非化石能源總量,又需控制能源消費總量。非化石能源主要貢獻用于發電,調整當前電源結構,破除電網調峰約束,才能接納更多可再生能源電力。”全國政協委員、東北電網公司名譽總工程師黃其勵說
國家能源局統計,2010年,我國電力裝機容量增至9.6億千瓦。其中,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發電裝機比重占26.5%,煤電占70%以上。
黃其勵表示,“全國電力生產運行情況表明,上述電源結構并不合理,電網調峰能力嚴重不足,既影響了高效機組的高效運行,也影響了投運容量尚不多的可再生能源發揮作用。”
電網調峰能力跟不上風電發展
《21世紀》:目前國內風電裝機僅電力總裝機2%。不完全統計,2010年全國棄風(由于電網接納能力不足、風電場建設工期不匹配和風電不穩定等原因不能讓風電上網,只能將風機停止發電)發電量超過60億千瓦時,很多地區風電面臨并網和消納難題,風電不得不浪費。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黃其勵:風電與電網規劃不協調是主要原因,同時暴露出電網調峰能力不足的問題。
風力發電有隨機性和反調節特性,對電網穩定運行并不友好。但是,為加快風電上馬,很多地區搞“項目拆分”、“以大化小”的快速建設。
按國家規定,風電規模5萬千瓦以下由地方審批,5萬千瓦以上由國家審批。一些地方將風電設計為4.95萬千瓦,使風電在不少地區集中投產。這些地方很少事先規劃風電上網和電力消納,使風電難以與調峰電源及傳輸、消納電網相配套。
據統計,2009年全國新增風電場中,國家發改委統一審批的風場數量為26個,僅占全國187個風場的13.9%,裝機容量為480萬千瓦,占全部1237萬千瓦的38.8%。
根據對東北、蒙西和吉林電網數據統計,風電反調峰概率分別為60%、57%和56%。東北直調,遼寧、吉林和黑龍江電網因風電的接入,一年期間峰谷差變大的時間超過210天,由于調峰能力不足,時常造成被迫限制風電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