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橋聯為Vestas做輪轂樣品,“前兩個都失敗了”。
但對于初試牛刀(博客)的橋聯風電而言,唐法林明白,能拿到Vestas的訂單,意味著什么。
“當時它(Vestas)是世界老大,這樣有利于我們今后發展。”
風電零部件的生產對工藝要求甚高,因為只能一次成功,沒有后天補救的機會。
唐法林要求員工完全按照工藝一點不能馬虎地完成每一道工序,“一定要幫它做成。”
“第三、第四個成功了。”Vestas成為橋聯風電第一個客戶。后來,日本三菱、東方電氣,印度蘇士倫(Suzlon)等客戶因為“聽說我們在幫Vestas做,他們就過來了”。
風電零部件的成品率,即客戶檢驗后的合格率,直接關系到生產企業的利潤,橋聯風電所最初只能做到“50%”。
于是,橋聯風電邀請了日本三菱等客戶的專家過來指導,并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成立研究院,主要負責數控機床方面的研究;2007年,與東南大學合作 ,成立無錫東大橋聯風電科技研究院,從技術、工藝上提高成品率。
唐明稱,目前橋聯風電機加工的成品率已達到95%以上。
資料顯示,從我國風電項目看,從2004年起國內風電場才開始選用兆瓦級機組,之前建成的項目所用機型基本為600千瓦至850千瓦。
而國際上,1999年以后,兆瓦級機組占當年世界新增風電機組容量的9.7%,2003年達到71.4%。中國風能協會的資料顯示,目前2.0-3.0兆瓦的風機已成為歐美發達國家的主流機型。
“跟國外的風機廠商合作,可以把我們的技術水平、工藝水平快速提升”,橋聯風電選擇主要生產1.5-2.4兆瓦級別的零部件,并100%出口。
光大證券電力設備分析師韓玲認為,當時國內“專注于做風電機組零部件的企業還比較少”。
能供應兆瓦級別零部件的企業更少。
橋聯風電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其擁有年產能達8萬噸的球墨鑄鐵生產線,可完成1.5-2.4兆瓦風電零部件:輪轂、底座、橫梁、軸承座2500臺套,機械加工能力為年產3000臺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