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報:您認為造成小風機市場萎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俞鎧: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大環境經濟影響、政府導向、市場需求、光伏政策沖擊等,但歸根到底還是小風電新能源的性價比即投資回收比劣勢。
縱向比性能,比不上兆瓦級風電技術的成熟及可靠性,橫向比價格,比不上光伏組件的規模化和形成產業鏈帶來的單位成本優勢。無論是小風電、兆瓦級風電還是光伏發電,單位成本較傳統能源都存在差距。作為新能源,政府的導向、扶持、政策非常重要,但小風機制造廠家缺少兆瓦級風電廠商的資本和技術研發投入能力以及集中維運管理條件,缺少光伏組件簡單復制模式帶來的規模化效益以及在歐美反傾銷后國家出臺救市政策的補貼力度。
中國能源報:根據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的數據,2016年,小風機銷售臺數比2015年明顯增長,但銷售容量則比2015年降低了,造成這一升一降的原因是什么?
俞鎧:在銷售市場總量較小和出口裝機容量下降的背景下,例如內蒙古牧區百瓦級至2千瓦級較小功率機組及風光互補路燈政府招標項目實施,或是造成銷量上升而裝機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中國能源報:2016年,小風機出口的臺數和容量都有所下降,是否表明出口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俞鎧:一邊是歐洲經濟整體下滑及歐盟政局不穩定,另一邊是北美對中國制造小風機產生較大抵制,這兩大市場對小風機出口影響很大。日本市場將會是一個突破口,補貼政策好、融資利率低,但認證門檻高,國內僅有少數機型已通過認證。另外,南美、東南亞、中東地區將代替歐美成為小風電出口新的發展市場。總體來講,未來幾年小風電的出口外銷還是會面臨難題。
中國能源報:中國小風機產業該如何拓展海外市場?
俞鎧:在新能源熱潮的背后,國內外小風電市場卻是一路萎縮,依靠銷售手段拓展將起不到效果。唯一的辦法是立足技術,降低成本、提升品質,通過海外市場認證門檻,取得“敲門磚”,提高可靠性、性價比,縮短投資回收周期。
中國能源報:目前,小風機的市場應用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未來,哪些領域能夠成為小風機市場增長的主要依托?
俞鎧:目前,市場主要集中于分布式應用,牧區、海島、通信基站、國外農場、家庭等的離網、并網或微網應用。未來,智能公路、智能鐵路、通信基站、風光互補小型電站,都將成為小風機市場增長的切入點。
中國能源報:在政策扶持方面,需要國家具體在哪些方面扶持小風機產業發展?
俞鎧:第一,并網電價補貼政策,離網應用項目補助政策。第二,推動產業重組,融入兆瓦級風電技術和資本。
中國能源報:小風機全行業的質量問題也屢屢受到質疑,您對此怎么看?
俞鎧:外界認為小風機入門門檻低,是造成劣質產品充斥的一個原因;缺少行業監管和強制檢測手段是另一個原因;分布式應用帶來的維運難是第三個原因。小風機產品質量提升不僅需要制造廠家努力,更需要營造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
中國能源報:小風機行業的標準體系是否完善,需要做哪些工作?
俞鎧:近幾年國內小風機的多個標準陸續頒布實施,這是有利行業發展的,但就標準體系完善性而言,目前并不非常緊迫。關鍵是標準的執行,檢測認證的權威性,以及產品質量和口碑的建立。
中國能源報:您對今后幾年的小風機市場有何預測?該如何走出低谷?
俞鎧:在自身和外部條件沒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小風機市場預計還會持續低迷。
目前所存活企業屈指可數,且多數依賴光伏集成或其它產業維持企業運行,行業面臨資金短缺、人才流失、技術停滯、市場萎靡的局面。個人認為,目前小風機產業并非經歷真正意義上的洗牌,而是進入惡性循環,甚至在走向消亡。利用政府行政手段支持,通過兆瓦級風機廠家兼并重組小風機企業,并投入資金和技術,或許是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