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上風電正處于從“項目示范”向“快速開發”的轉折時期。發展海上風電還需突破哪些瓶頸?怎樣在“十三五”時期實現積極穩妥推進?日前,中船重工海裝風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海亞就相關行業熱點接受了專訪。
我國海上風電正處于從“項目示范”向“快速開發”的轉折時期。發展海上風電還需突破哪些瓶頸?怎樣在“十三五”時期實現積極穩妥推進?日前,中船重工海裝風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海亞就相關行業熱點接受了專訪。
仍不完全具備規模化發展條件
“十二五”時期,國內海上風電發展緩慢,您認為最大掣肘因素是什么?
張海亞:核心問題在于沒有適宜的海上風電機組。所謂適宜,包含三個方面——經濟性、可靠性和長期保障。
經濟性是指采用該機組的風場建設投資回報率是否滿足要求,在電價、工程造價和機組投標價基本確定的現階段,無疑只有提高理論發電量,才能提高投資回報率。
可靠性是指機組運行的可利用率等指標,該指標直接決定建成后運營的風電場實際收益是否滿足預期的投資回報率。
長期保障是指在二十多年的運營周期內,特別是質保后的十多年里,風電機組制造商是否有能力提供運維、失效分析、故障處理等長期保障能力,這涉及整機企業的經營模式、企業理念、工業底蘊等多方面。
有預測稱,“十三五”時期國內海上風電將扭轉“十二五”時期發展緩慢的狀況,在您看來,國內海上風電是否具備了規模化發展的條件?
張海亞:海上風電項目單體容量大,建設周期長,從目前了解到的各項目進度來看,我認為“十三五”期間,國內海上風電預計建設規模約500萬-1000萬千瓦,建成接近500萬千瓦。拋開已建成的,實際建設項目也就十余個。所以,“十三五”期間的海上風電應該還是處于大規模示范的階段。
目前國內排名前十的整機企業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海上風電機組,但是經過研制、樣機驗證、小批量示范整個過程的卻沒有幾家,加上引進西門子機組的上海電氣,目前能夠提供海上風電機組用于批量裝機的企業一共只有5家。而隨著國家對節約用海的嚴格要求,在保持合理投資回報的前提下,需要風電機組單機容量越來越大。這5家企業中,能夠提供5MW以上產品的只有2家。因此,國內海上風電目前并不完全具備規模化發展的條件。
之前,不少企業稱海上風電標桿電價太低,不具備經濟開發價值,目前來看,電價沒有變化,技術相比前兩年也并未發生突破性變革,為何企業的積極性最近一年明顯提高了?
張海亞:隨著巴黎氣候大會的召開、國內經濟步入新常態以及環保壓力的持續增大,能源結構調整已刻不容緩。在現有的火、水、核、風、光能源結構中,除了風電,其他幾種能源都或多或少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限制。而風電因為規劃、利益分配、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響,導致“三北”地區棄風限電現象在“十三五”期間無法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