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行業在經歷了2011-2012年深度調整期后,預計將在宏觀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實現逆勢增長。”金風科技執行董事、副總裁曹志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時說。
曹志剛指出,“2015年公司在手訂單總量將再創新高,截至2015年6月30日,在手訂單量已超過12GW,較上年同期增長37% ,特別是公司去年新推出的2.0MW機組,上半年訂單量已超過2GW,預計今年該產品銷售會有不俗表現,也將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金風科技成立于1998年,是中國最早從事風電機組研發和制造企業之一。依托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的機遇和各項扶持政策的有力支持,已成為國內第一、國際領先的風電機組制造商及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已經分別在國內深交所和港交所上市。
在本次采訪中,金風科技首次透露了其以降低度電成本為核心的轉型計劃:從制造型企業轉型為制造+衍生服務型企業。
風電行業逆勢增長可期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數據,2015年上半年,國內共有270個風電場項目開工吊裝,新增裝機5474臺,裝機容量為1010萬千瓦,同比增長40.8%。這是繼風電產業在2011-2012年遭遇嚴重滑坡之后的最好成績。
目前,中國風電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步入穩健發展期。國家出臺的一系列促進新能源發展的支持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風電產業的發展,其中,風電上網電價的調整是今年風電行業實現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4年12月3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陸上風電上網電價調整方案,除第四類風資源區外,將其他資源區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降低2分錢,并規定以2015年12月31日為電價分割線,對于2015年1月1日以后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以及2015年1月1日前核準但于2016年1月1日以后投運的陸上風電項目仍可執行較高電價。這一政策的實施促使風電開發企業在短期內出現搶裝,預計2015年全年的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在此背景下,金風科技獨占全國風電新增裝機總容量的20.6%,其半年報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金風科技新增裝機容量208.2萬千瓦,同比增長超過90%,在風電制造企業新增裝機容量排名中位列第一。
與裝機容量相比,上半年金風科技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的增長幅度更大,兩者的增幅分別為110.90%和276.62%,達到94.29億元及12.45億元。
此外,隨著三北地區電力輸送網架的日趨完善,這個曾在過去幾年增速下降的地區,或許會在未來幾年重新放量。
而對于2015年12月31后風電電價下調后的市場前景,金風科技管理層得出的結論是:在短期內會對風電行業有一定的影響,但從長期看,如果風電的度電成本下降至可與常規能源競爭,從而無需政策支持和額外補貼,中國乃至世界對風電的需求則會呈現爆發式增長。曹志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電價調整只是短期刺激因素,他對風電行業在未來幾年的前景仍持有樂觀態度。“根據最新的第五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裝機容量達3400萬千瓦,為行業未來發展傳遞積極的信息。”
更為重要的因素是在于電力行業本身。“中國電力結構的發展趨勢是繼續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2014年風電占全社會用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2.8%,這一數據上半年提升到3.7%,但與國家發改委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更與發達國家的風電消納比例相距甚遠。”曹志剛引用丹麥的數據:“2014年風電消納比例已經接近40%。”
金風鏡鑒:提升產品質量 維持現金流
實際上,風電行業剛剛走出行業深度調整期。
隨著2008-2010年的高速增長,風電機組的產品質量開始出現下降。以2011年2月24日發生在甘肅酒泉風電機組大規模脫網事故尤為突出,導致598臺風電機組脫網,損失出力84萬千瓦,并造成西北主網頻率最低至49.854Hz。這是在中國風力發電行業發生的對電網影響較大的一起事故。此后的2011-2012年,風電行業進入緊縮調整期,直至2013年起才逐步回暖。
回顧2012年,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中國(不包括臺灣地區)新增安裝風電機組7872臺,裝機容量12960MW,同比下降26.5%。這是中國風電行業發展20多年來的首次下降。與此同時,風電棄風進一步加劇,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2年,風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全國平均為1890小時,較2011年下降30小時。個別省(區)風電利用小時數下降到1400小時左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
曹志剛坦承:“金風科技在初期受到很大壓力,并有些恐慌。”
面對行業危機,金風科技管理層迅速做出決策,從事后效果來看,可成為企業應對行業危機的鏡鑒。
曹志剛告訴記者:“日子不好時,很多企業本能是收縮的,但金風科技反其道而行之,做了大量研發投入,以提升產品質量。”
金風科技與零部件企業一起做了很多預防性投入,諸如建設實驗室、與零部件廠商制定新標準等。這些新標準也進一步抬高了風電的發展水平。在脫網事故發生后,行業標準進一步完善,每個企業都要具有5個電力合規性標準,如低電壓穿越、無功補償等,這在以前是不清晰的,重新定義質量標準,需要與供應商一起做投入,最后能夠見到的是可利用率提升了,損失降低了。
金風科技在行業周期中意識到的另一個經驗是現金流的重要性,風電場開發業務在業績下跌時期提供了重要支撐。
曹志剛說:“行業景氣時,風電場是錦上添花,但在困難時期,由于有發電收益,可為企業提供了重要的現金流支持。”
金風科技的風電場開發業務始于2006年。在經歷危機后,金風科技正式將風電場開發納入其主營業務,截至2015年6月30日,公司風電場項目累計發電裝機容量204.95萬千瓦,其中權益裝機164.9萬千瓦,在建風電場項目裝機容量139.9萬千瓦,權益裝機容量129.6萬千瓦。報告期內,金風經營的風電項目實現收入83475.92萬元,同比增長60.43%。
“經歷了此次波谷,風電場投資建設更加清晰有力了,也將在公司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曹志剛表示。
以降低度電成本為核心的戰略轉型
在經歷行業低谷并重新進入增長期,尤其是風電上網電價下調之后,金風科技的戰略也隨之發生調整:以降低度電成本為核心,從設備制造型企業轉變為制造+衍生服務型企業。
曹志剛表示:“今后,金風科技的思路是以度電成本的需求作為研發、制造和服務的基礎。”
度電成本的下降不僅僅局限于風機造價的下降,采集風能效率的提高更加重要。作為提高風能采集效率的舉措,金風科技也推出了柔性塔架。按照風電的規律,塔架每增高10米,平均風速至少增加0.1米/秒,這將為發電商帶來更高的效益。
不僅如此,在增加塔架的同時,金風科技希望盡量減少重量的增加,在運行維護層面,金風科技試圖顛覆行業內常用的“可利用率”。“可利用率”是衡量風電機組性能的常用指標,其算法大致是用風機故障時間除以一年8760小時。
但在曹志剛看來,此前的算法過于簡單,“還有一種算法更加精細,將一年中因無風、風速過小或過大造成不能發電的時間刨去,這樣也許只有5000小時了,應計算在這5000小時內風電機組有多少時間可以發電。”
這對風電服務是一項很大的變革,應盡量確保在發電風速范圍內使風機處于運轉狀態,這就要求服務從原來的定點定修,轉變為通過風功率預測等手段做預防性維護了。
在降低度電成本的進程中,金風科技也希望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的技術和工具。
金風科技還計劃將風電場的運行管理延伸至智能電網,今年3月位于江蘇大豐的智能微網項目已順利實現并網發電。
“制造+衍生服務型企業是金風的前進方向。”曹志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