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能產業對話資本論壇于2009年5月22日北京舉行,本次論壇的目的是全面的解讀行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結合宏觀經濟的走勢,幫助投資機構了解行業投資的關鍵要點及風險控制。
王憲:謝謝大家,今天參會的主辦單位提供這樣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來給大家匯報一下明陽的一些基本工作。參會的嘉賓主要分三個部分。
一,專家。
二,同行。
三,投資者。
希望我的報告專家能夠給我們提出來寶貴的意見,同行能夠提出批評,投資者和基金能夠產生一些共鳴。
明陽電氣集團截止到2009年,一共持續創新16年,我們不斷地、持續地進行技術創新,其中經歷了三次的產業升級,最后一次產業升級是聚焦在我們現在的風電產業。從明陽電氣集團的創業路程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在1993年公司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做的配電箱一千塊錢一臺,95年我們開始做稍微技術耗量高一點兒的低壓開關柜,一萬塊錢一臺。98年的時候進入技術含量很高,相對來講行業壁壘也比較高的高壓開關柜,大概10萬塊錢一臺,2000年我們成為國內第一批生產出來高壓變頻器的廠家,而且高壓變頻器也成為目前風電整機機組里面控制系統和變頻器的核心部件。在2005年我們開始進入風電整機的研發和制造,每臺是一千瓦兆瓦級的。
明陽風電模式的創造歷程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是在2006年六月份成立的明陽風電公司,在公司的成立之初,我們就把產業和資本的結合放到了一個最重要的位置,因為公司在做風電之前都是規模比較小的產業,而風電又是一個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一個非常大的產業,可以說從目前來講,包括余總的金風科技[33.94 -1.79%],它的微帶的發展空間也是非常大的,從目前幾十個億的產值來講,我們相對于風電制造和風電產業這樣的大規模來講,還是非常小的。我們想在這樣的一個行業里面,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同時存在,所以說對于明陽公司來講,從一開始成立我們就把資本和產業緊密地結合起來。
盈利模式的創造主要是技術的突破,我們的第一臺的兆瓦級風機主要采取聯合研發的模式,實際上就是說我們和國外的公司聯合研發,但是知識產權是我們的。同時我們在2007年樣機制造之后,獲得了德國的認證。
在建立兆瓦級風電制造廠的同時,我們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做的中國最大的,我不知道現在是不是最大的,兆瓦級全功率實驗臺,這個實驗臺現在在廣東中山。自主創新的知識產權、國際的質量認證。
國際權威機構發電質量的測試報告可以肯定,我們的1.5兆瓦的風機的運行曲線和設計曲線非常地吻合。在1.5兆瓦的風機制造和大規模產業化之后,我們馬上投入了SCD,實際上就是3兆瓦和6兆瓦的風機研制,SCD是超緊湊風機的縮寫,實際上針對近海型和海上風機的特點進行設計的,SCD結構更緊湊,重量更輕。什么概念?我們知道1.5兆瓦的風機從目前來講,它的整機加葉片會在70到80公斤,SCD3兆瓦的總機重量是60公斤。同時帶來的是它的成本更低。
另外供應鏈突破,目前明陽風電公司的風電整機葉片已經由全部自己供應,同時電供氣、電漿也由別人供應。另外我們的戰略合作伙伴在西安成立了西安風力公司,來生產主軸、機架、龍骨、軸承等大部件。
在產能突破方面,我們根據風機運輸的特點,在主要風場,在我們國家的東北建立了吉林基地,在天津我們投資了3個億建立了天津基地,主要是面臨將來的出口。在南方我們有中山基地,在西部有西安基地,這是中山基地、這是西安基地,這是吉林基地。同時在人力資源方面我們實行的是國際化的人才戰略。
產業資本突破,在目前為止明陽的股東接近8家,主要是由國內和國際的大資本構成,明陽的目標是在2012年產值超過200億,1.5到3兆瓦的系列風機批量生產,實現產能超過2000臺,SCD超緊湊5兆瓦、6兆瓦的風機下線,同時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先進的研發平臺。
謝謝大家。
任靚:謝謝王總,剛才幾位嘉賓的演講過程當中,都提到了制約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因素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