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革: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本地公司確實有成本上的優勢,然而,成本并不是衡量運維水平的唯一標準。以歌美颯為例,運維服務分多個層面,歌美颯總部有一個全球層面的運維服務的支持團隊;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還有國家層面的服務支持團隊;在區域和風場層面,我們還有現場主管、現場工程師來從每個風場的實際情況出發來安排運維體系。最后,簡單的日常維護工作,我們會外包給一些本地公司,的確這些公司具有人力成本和地緣上的優勢,但不能指望這些本地公司能處理復雜的技術問題。作為歌美颯的分包商,他們必須嚴格按照歌美颯的標準和流程進行工作。發現問題之后,如果能夠處理的話,就會快速解決問題,同時會把問題及時反饋給歌美颯的現場工程師或主管,然后問題就進入到我們的解決體系,對于現成不能馬上處理的問題,逐層解決,所以,我們可以做到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業主會在現場看到幾個人在工作,但這幾個人身后的強大支持團隊卻往往被忽視。
當然,進行低價格的競爭肯定不是歌美颯的優勢。面對中國市場的這種狀況,我們將更多的專注于高附加的服務,做低價服務商無法進行的工作,比如在新技術的應用,改造和升級等,我們將要對G5系列風機進行改進,增加其發電量。
另外,從根本上來看,風機運維同風機質量有很大關系,比如,一些風機在質保期內就需要較頻繁的更換大部件,這就很難讓風場業主放心,并允許風機如期出質保。如果風機質量不過硬,在質保期內,風機制造商往往要在風場配備大量現成工作人員,一旦風機出現較嚴重質量問題就需要停機更換備件。這些做法都會抬升人力成本、設備成本和度電成本,另一方面,又降低了風機的可用率。所以,歸根結底,風機運維市場同風機質量密切相關,一旦風機質量過硬,運維成本也會相應的下降,這也是歌美颯的競爭優勢之一。
中國能源報:在開辟中國風電運維市場的時候,歌美颯發現同開發相對成熟的歐洲市場有哪些不同?
楊革:歐洲的風電比我們國內起步早,加上歐洲本身就是很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我國和歐洲的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風電行業的投資主體多元,有完善的融資保險等手段為風電場的運營服務。這些都是中歐風電場經營外部環境的差別。最主要的是理念上的不同,歐洲業主往往更注重長期的風電資產保值和盈利能力。以前面提到的西班牙Iberdrola電力公司為例,該公司是世界領先的可再生能源企業,該公司80%歌美颯的風機都由歌美颯來運維。Iberdrola電力公司選擇歌美颯就是因為他們相信,主機廠最了解風機,對運維業更專業,有利于風電資產的長期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