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群體是部分能源界領導。他們對新能源并不十分了解,且用慣了化石能源。由于能源結構在不斷調整,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會使得化石能源的利用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任何一種舊的事物都不愿意自動退出歷史舞臺,新生事物與舊有事物都有一個博弈的過程,這部分人的觀念也是如此。比如我們了解到,一些能源界的領導認為可再生能源是垃圾電,由于要靠天吃飯,因此不能穩定供應。還有人認為成本太高,包括一些經濟學家也跟著喊,生產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設備產生高耗能,高污染。甚至連科技界的高層領導都有這種看法,并不清楚它的耗能與產能的比例之間到底什么關系,因為如果生產設備的能耗很高,這些設備用幾年就壞了,再加上效率還不是很高,從而引起污染。這都是一些錯覺,沒有了解到可再生能源的本質。這部分領導和經濟學家也都沒有親自去企業看看,只是在人云亦云。
《風能》:除了觀念問題,您認為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最大障礙還有哪些方面?
石定寰:技術本身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還不高,穩定性還需進一步提高。一方面,微電網、智能電網能否很好地實現,還沒能拿出一個不錯的示范,因此目前仍是通過理論和前景說服人,不易讓人接受。另外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才百分之二十,整個系統可能才百分之十幾,從成本來說與傳統的化石能源還有很大的差距。但這里我們要明白,如果按照傳統的經濟理論看太陽能發電成本確實有點高,但化石能源發電卻沒有把環境成本算進去。環境成本是外部成本,使全民都承受了PM2.5 的苦衷,它本來應該是由化石能源負責的,但反而加給了老百姓。
雖然新能源又干凈又好,但老百姓并不了解,價格高點大家又不愿意,大多數人仍然不愿意花更多的電價來買一個干凈。我們的政策也并沒有充分配套、完全落實。歐美的可再生能源之所以發展得快,是因為有多種政策支持,例如金融、信貸、保險等。我國目前行使的可再生能源補貼,無論金太陽工程也好,電價補貼也罷,一拖欠就是好幾個月,發電企業難以及時利用此項資金。另外,在可再生能源行業工作的人才最近幾年才有所增加,目前仍缺乏專業化人才。在組織管理部門當中,了解可再生能源的人才也比較少,因此很難掌握它的發展規律。
《風能》:中國企業和產業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企業和產業中的定位是什么樣的?怎樣與國外的企業和產業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石定寰:在2006 年以前我國多晶硅材料主要依賴進口,所以那個時候很多太陽能企業都想投資多晶硅材料,并建了不少廠,但引進的這些技術都不是最先進的,所以缺少競爭力。目前,中國在光伏行業和風電行業中均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國,但不能僅滿足于制造,在發展中要充分發揮優勢,克服劣勢。所以要繼續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共同解決矛盾。由于內部的不合理競價,中國企業把光伏產品價格壓得很低,破壞了市場,但歐洲沒有去充分地了解中國,沒有看到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并及時與中國加強合作。所以還是要在政府的推動,政策的支持、協調下,加強與歐美、非洲國家的溝通,充分考慮雙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