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證的過程本身就是促進企業消化吸收風機研發技術的過程。認證的內容包括提交從載荷計算到強度評估再到設備,零部件等一系列的設計資料。如果企業沒有一個健全的研發團隊,就不可能通過認證。
這次創新之處就在于不再使用審批制,以獎代補。申請的企業必須生產超過50臺設備,并且經過運行240小時的驗收,讓市場決定你行不行。這樣就更公平,更科學,更合理,杜絕人主觀的運作,而且也削弱政府對一些行政事務的裁量權。同時,50臺的標準,也杜絕了渾水摸魚,炒概念的企業。因為制造一臺風機要900萬,50臺就需要有很大的投入。
本次的鼓勵措施對零部件,尤其是軸承、變流器等核心零部件有所傾斜。整機補貼和零部件的補貼各占50%,從而扶持國產的零部件的生產,解決國產零部件產業化的問題。也規定了齒輪箱、電機、葉片等在國內已經形成了產業化的零件必須在國內采購,對這些企業的成長也有很大的促進。
《21世紀》:這次補貼的力度相對于風電行業來說,到底有多大?
秦海巖:補貼的力度很大,這么大力度的補貼風電行業在我國來說還是首次。每千瓦600元,基本上是成本的10%,幾乎可以覆蓋一個新機型的研發了,相當于政府買單讓企業研發。
但是真正要拿到這個補貼的難度是非常大的,估計在近兩年之內,可以達到標準的企業屈指可數。只有真正想持久發展,將來從長遠利益考慮這個企業會認認真真做這個事。
《21世紀》:就是用補貼來促進產業升級?
秦海巖:是的。其實對于目前風電行業爆發性增長的形勢,政府已經開始有所控制了。
早在2006年11月,發改委和財政部就已經聯合發文,指出中國風電發展不能一哄而上,產業基礎不牢固。同時提出,要國家財政支持,為風電行業做幾件大事。
首先,就是全國范圍內的風資源詳查。這個工作目前已經在進行。
第二就是要建立標準檢測認證體系。現在標準都是按歐洲條件制定的,不適合中國風電產業的發展。這個工作目前也在進行之中了。
第三要建立公共技術平臺。歐洲風電的發展已經證明,公共技術平臺會對整個產業產生很大促進作用。因為好多技術不是單個企業可以解決的,比如建立大型的檢測平臺等。
第四個就是給風電企業給予補貼,促進國產化的進展,促進研發。這次的鼓勵措施正是落實了2006年的文件。(記者 王曉明)